十个互不认识、身份各异的人,或者被邀请,或者被雇佣,来到一个孤岛别墅中。客人全部到齐,主人却没有露面。
众人正起疑时,一张预先录好的唱片忽然响起,指控众人:你们都是有罪之人。
众人纷纷为自己辩解,惩罚却已经到来。第一个人被杀了,第二个人被杀了……客人们惊讶地发现,每个人被杀的方式,竟然和童谣中十个小士兵的死亡方式一模一样。
更诡异的是,每死一个人,摆在餐桌上的十个小士兵就消失一个。
恐怖和诡谲的气氛充满了整个别墅。活着的人想逃走,可风暴骤起,孤岛被海浪包围,成了一个谁也不可能出去的封闭空间。
岛上再没有其他人。于是,客人们互相猜忌、彼此提防,但仍然一个接着一个地死去。
凶手是谁?是最后剩下的那个人吗?不,她最后也死了。
无人生还。
警察到了岛上,也对状况感到迷惑。
凶手到底是谁?又是如何完成这个完美的犯罪呢?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人都猜出今天要写的书是什么了。对,就是“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杰作《无人生还》。
这是本推理迷给大家介绍的值得一读的国外推理小说中的第三本。
《无人生还》这本书牛到什么地步呢?全球卖了超过一亿册!是历史上销量最高的推理小说!
它还被改编成电影、剧集二十多次,同名话剧八十年来长盛不衰。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超级畅销书,在推理小说历史上的地位也傲视群雄。《无人生还》它开创了两大推理小说创作模式:“孤岛”模式——封闭空间内的连环杀人,又称“暴风雪山庄”模式、“乡间别墅”模式;“童谣谋杀”模式,小说诡计和童谣、诗歌等密切相关。
总之,小说内容的曲折、精彩、震撼——即使“暴风雪山庄”套路已经被后来人用滥了——在小说出版八十年后依然让人佩服不已。
这种能力,大概只有阿婆才有。
(一)
故事从八位客人们前往孤岛时的内心独白开始。
每一位被邀请到士兵岛上的客人,心中似乎都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女教师维拉,在想着自己曾卷入的男孩溺水事件;将军麦克阿瑟,在担心某个秘密是不是已经泄露了;医生阿姆斯特朗在琢磨一件让自己“一只脚踏出悬崖”的医疗事故……
总之,八位客人中,个个心怀鬼胎。
客人们登岛时,发现别墅中已经提前到了一对夫妻,他们是受到别墅主人欧文夫妇雇佣、准备招待客人的管家罗杰斯夫妇。
十人到齐,主人欧文夫妇却没有露面。管家罗杰斯说,他也没见过欧文夫妇,雇佣关系是通过中间人达成的。
同名英剧剧照
客人们虽然各怀心腹事,看别人也不怎么顺眼,但还是摆出彬彬有礼的架势,享受着罗杰斯夫人精心炮制的晚餐,餐桌上充满着文明社会的气息。
可好景不长。晚餐刚吃完,别墅里突然响起来一个声音,用冷酷无情地语调说:“女士们,先生们,你们被控犯有以下罪行!”
接着,声音把十个客人犯下的罪行,一一列举出来。这些罪行,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每个客人心底的秘密。
面对指控,客人们反应不一。有人为自己辩解,有人不发一言,罗杰斯夫人反应最激烈——当场晕了过去。当然,作为拥有上帝视角的读者,我们知道他们确确实实是有罪的。
下面这个表格,记录了十个人的罪行。
因为声音从隔壁房间传来,客人们去查看谁在隔壁。结果却发现,声音的来源是一张放在留声机上的唱片。罗杰斯管家说,他受命定时播放这张唱片,根本不清楚这张唱片中的内容。
客人们满腹狐疑,开始意识到这次孤岛之行可能不会是一次愉快的体验。他们发现,欧文夫妇名字的缩写“U.N”,是英文“UNKNOWN(无名氏)”的缩写。
难道我们是被一个疯子、一个杀人狂邀请到岛上来的?
他们想的没错。死神已然扛着镰刀,降临岛上了。
很快,第一个客人——或许该称他为“第一个罪人”——被杀了,有人在他酒杯中投下了氰化物。
接着,第二个罪人被过量安眠药毒死,第三个罪人被用斧头劈死……
众人惊讶地发现,每个人死亡的方式,竟然和士兵童谣中十个小士兵死亡的方式一模一样。
更诡异的是,每死掉一个人,摆在餐桌上的十个小士兵玩偶就会消失一个。
童谣中十个小士兵都死了,别墅里正好也有十个客人……难道我们都会被杀死吗?
恐惧在众人心中蔓延。众人疯狂地搜索全岛,但一无所获:岛上没有外人。
凶手只能在他们内部。
而且,在这个关键时刻,暴风雨来了,小岛被海浪包围,谁也逃不掉。
要么找出凶手,要么等着被杀。众人像野兽一样,红着眼睛,彼此猜忌,互相提防。
但依然不能阻止死亡的到来。第四个人死了,第五个人死了……第九个人死了。
那唯一剩下的人,应该就是凶手了。
排除法,一个简单有效的逻辑。
但这样想的人都错了,因为最后一个人也死了。
十个人,无人生还。
(二)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法国总统戴高乐,都是她的忠实粉丝。她除了善于设计各种诡计,还擅长通过心理和对话制造恐怖和悬疑气氛。
她小说中的恐怖和悬疑气氛,是有层次的、逐渐展开的。就像在水面投入一颗石子,你一开始只注意到落石处的水面泛起涟漪,但不知不觉间涟漪就会扩展到整个湖面。
在《无人生还》中,这种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你第一次看这本书,一定会感受到那种从心底滋生、渐渐蔓延到全身的恐怖感。
比如,出现第一个死者时,大家并没有太当回事,甚至一度认为死者是自杀。他们把死者尸体安顿好,回到房间里睡觉,觉得“死亡是别人的事,和我无关”。第二天早上,大家微笑着谈论早餐和天气,忘却了昨日的死亡。
出现第二个死者时,大家也只是觉得“令人震惊”,“需等待解剖结果确定死因”,冷淡地讨论了几句后,然后就各忙各的去了。其中三个人一起搜查了整个孤岛,但岛上除了他们八个,没有外人。他们怀疑了几个人,也只是在背后悄悄议论而已。
出现第三个死者时,剩下七个人对情况进行了分析,认定每个人都可能是杀人凶手,凶手就在他们中间。客人们开始彼此猜忌起来,“魂不守舍地待在客厅里,偷偷摸摸地互相打量”,睡觉时把房门不但要上锁,还要插上门闩……
可早上起来时,还是出现了第四个死者。客人们真正地陷入了恐慌,有的人开始精神失控,需要给几个嘴巴才能恢复正常。大家表面上客客气气,但行动起来都成双结对,既寻求保护,又彼此监视。
等出现第五个死者时,大家撕掉了文明的伪装,要求所有危险品统统上缴,包括隆巴顿带来的手枪、医生带来的药品……甚至还要搜身,女士也不例外,要穿着泳装接受全面的检查。
这时,客人们像被笼中困兽一样,红着眼睛盯着彼此。但没有用,人们还是一个一个地死去,桌上的士兵玩偶还是一个一个地消失……
终于,岛上只剩下了两个人,恐惧和怀疑已经到了极致,彻底战胜了理性——其中一人拿起手枪,果断地射杀了另一人——你是不是凶手无所谓,但我要活下去……
当然,最后唯一剩下的这个人也死掉了。怎么死的,涉及小说的诡计部分,我们会在另一篇文章中讲。
(三)
除了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外,《无人生还》这部小说还探讨了正义的实现方式。实质正义还是程序正义?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讨论了几千年的重大话题。
来到孤岛的十个客人,身上都负有命案,有的是故意杀人,如隆巴顿、维拉小姐;有的是过失杀人,如马尔斯顿、阿姆斯特朗。
但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他们巧妙地逃脱了法律的制裁,程序正义对他们无可奈何。
这样的人该不该受到惩罚?
在现代的法治社会,程序正义得出的结论代表着最终结果。换句话说,一个人是不是有罪,法庭说了算。一旦法庭判这个人无罪,即使他罪恶滔天,人们也只能在一旁咬牙切齿,不能用私力救济的方式让他受到惩罚。
因为,如果人们都在法律规定之外再实施自己的惩罚,那这个社会将进入丛林模式。
这是法治文明几百年来发展的结果——尽管可能有遗憾,有漏洞,但这是最合适的、最理性的、最契合文明社会运作模式的结果。
但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之争依然从未结束。程序正义可能出现的“恶无恶报”,让人们很不甘心。所以,让恶人受到实质正义的惩罚,一直到今天,依然是很多推理小说、犯罪小说所探讨的主题。
何况在阿婆那个年代!
所以,在《无人生还》中,犯罪之人逃脱了法律,却依然受到了惩罚。
而且,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这些人的死亡顺序,和他们犯下的罪行轻重基本一致。
马尔斯顿开快车误杀儿童,罗杰斯夫人受丈夫胁迫杀死主人,这两个人主观恶意较轻,犯下的罪恶较小,所以没怎么受到折磨就死了。
而隆巴顿、维拉,主观恶意较重,他们受尽了心理上的折磨,然后才被杀掉。
显然,阿婆在这个故事中,是支持实质正义的。
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