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说的人伤案件,包含工伤、人损和涉及人身伤害的刑附民案件。
一、工伤
1、什么是工伤?
《工伤保险条例》列举了六种应当认定工伤、三种视同工伤和三种禁止认定工伤的情形,如下图所示:
2、发生工伤事故该怎么处理?
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后,用人单位有义务将受害职工送医,并依法定程序为受害职工申请工伤认定。但实践中,某些单位没有为员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这导致他们不愿履行法定义务,更有甚者想尽一切办法逃避法律责任。
职工若发生工伤事故,同时未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单位也没有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可参考如下建议:
第一、先行治疗,尽量让单位承担医疗费用(用人单位的义务);
第二、不要与部门主管或单位负责人发生言语或肢体冲突;
第三、可以在伤情稳定后与单位沟通,向人社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第四、妥善保存所有与事故相关、与劳动关系相关的一切证据;
第五、若单位拒不配合工伤认定申请或以各种理由推脱,应及时联系律师。
3、工伤案件的处理流程
一般简单、无争议的工伤案件,其处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但部分工伤案件,因证据匮乏、单位无支付能力等原因,办理起来极其复杂。这类案件往往需要将非讼、仲裁、民事诉讼、行*诉讼、强制执行等法律程序全部走上一遍。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要委托律师办理,全部流程,如下图所示:
4、苏州市工伤赔偿的范围与标准(全国各地不尽相同)
5、工伤与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
实践中,很多人经常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混为一谈。我曾遇到一个电话咨询,当事人上来就问:“你好,我工伤鉴定了九级伤残,请问能赔多少钱?”经再三确认,我发现当事人所说的工伤,其实是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他所说的九级伤残,也是基于劳务关系的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鉴定,而非劳动能力鉴定。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最主要区别是: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单位之间不仅存在财产关系,还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劳动者需要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遵守单位的各种规章制度;在劳务关系中,双方当事人间是纯粹的财产关系,彼此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劳动者提供劳务服务,劳务单位支付劳务报酬,双方地位独立、平等。
简单来说:劳动关系对应工伤;
劳务关系对应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
责任分担方面,工伤案件适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即不管用人单位是否存在过错,都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适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即人民法院根据劳动者与雇主的过错程度,确定赔偿比例。
简单来说:工伤,单位全责;
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按双方过错比例分担。
二、人身损害案件(简称“人损”)的赔偿范围及处理流程
生活中常见的人损案件,有如下类型: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纠纷、物件损害责任纠纷、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纠纷,等等。
民法典第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如下图所示:
与工伤案件相比,人身损害案件的处理流程简单很多。
三、涉及人身伤害的刑事案件
刑事案件中的人身伤害,比较特殊。一般需要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进行解决,其赔偿范围与人损案件也不尽相同,具体如下图所示:
在刑附民赔偿案件中,除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之外,法律不支持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失抚慰金及被抚养人生活费。
四、人伤案件中的司法鉴定
人身伤害案件,一般都会涉及司法鉴定。
以上三大类案件,在司法鉴定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具体如下图所示:
简单总结如下:
1、工伤中的鉴定称为劳动能力鉴定;
2、人损案件中的鉴定称为伤残鉴定;
3、刑事案件中的鉴定称为伤情鉴定;
4、工伤、人损的鉴定结论是计算赔偿金额的依据;
5、刑事案件中的伤情鉴定结论是定罪和量刑的依据;
6、以上三种鉴定,依据的鉴定规范不同,亦不能相互替代。
五、证据
重要的事说三遍:
证据、证据、证据
法庭之上,证据为王!!!
1、养成保存证据资料的习惯
我经常遇到一些当事人,真的是什么证据都拿不出来。有的人入职半年了,连公司名称、负责人名字以及电话号码等,这些最基本的信息都不知道。
所以,我建议,不管工作中会不会遭遇纠纷,都要养成保存证据资料的好习惯。比如:入职通知单/通知书、体检表、培训签到表、劳动合同、临时胸牌/出入证,等等,这些资料能保存的保存,实在不能自行保存的也要拍照留存。即便用不上,也可以作为人生某一段经历的见证。许多年以后,当你回首往事或者讲给小孩听的时候,这些东西,可以勾起很多的回忆。
2、哪些资料可以作为证据?
除了前文讲的入职通知单/通知书、体检表、培训签到表、劳动合同、临时胸牌/出入证之外,可以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还有很多,具体如下:
1)通知面试的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
2)工作服、工作证、工作帽、工作马甲、工资单/条、委托书;
3)考勤记录(含指纹打卡、卡片打卡、APP打卡等),可拍照或截图;
4)内部活动的照片、视频等;
5)涉及工作安排的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