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痤疮十佳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2/8582859.html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王烨捷
8月29日,第二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注意到,在人工智能产品展览中,最受公众欢迎的非“AI+医疗”展区莫属。普通观众在这里感受将来如何看病,专业观众在这里寻找大健康领域未来的商机。
门急诊量超多怎么破?
“您好,根据您的情况,推荐胸痛科就诊。是否需要立即挂号?”在“AI应用场景”展区里的两台蛋型机器人,吸引了众多观众。
这是由上海奕诊智能公司推出的新型导诊系统。一名手捂胸口的“患者”坐到机器人跟前,机器语音便会指引他通过按钮输入相关信息。“胸痛持续多久了?”“请选择胸痛程度”“胸痛在哪些部位”……它可以实时采集患者血压、脉搏、体温、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数据,精准检伤分级。在患者完成“预问诊”后,机器人会自动建议分级、自动匹配相应科室,并直接为患者挂号。
智能导诊机器人,王烨捷/摄
据悉,这款产品目前已在年急诊量超过41万人次、日急诊挂号量超千人医院试运行。
奕诊智能CEO戈家霖告诉记者,智能机器人还具有把急诊科护士、实习医生“秒变”专业医师的能力。一名通过医院的患者,过去通常需要多名医生和护士对其进行快速生命体征的检查。这种检查涵盖5~10项内容,医生进行测量,护士在一旁进行记录,仅5个项目做下来,就要耗时5分钟左右。
但智能机器人系统可以在40秒内完成对患者的全部生命体征检测,并在3分钟内完成检测报告和分级。医院时神志清醒、尚可表达的患者,机器人会给护士提示6个问题,完成这6个有针对性的问题后,智能机器人即可对患者进行自动分级。
“把急诊患者分成4级,一二级需要马上送入抢救室,三四级可以稍等。”戈家霖说,假设每天有个急诊患者就诊,以往的做法是大家排队就诊,痛楚大一些的可以走绿色通道,“谁更严重,谁更需要急救?其实说不太清楚。”
他举例,一个感冒发烧、症状很痛楚的患者,一般会被系统分到4级;而一个胸痛患者,则会被分到2级。“后者有猝死的可能,前者其实只是感冒症状。”戈家霖说,未来智能机器人还会被直接安装到急救车上,“患者还在车上,采集医院急诊科。”
医院里藏着“黑科技”
在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展台,几台看似普通的电脑背后,医院管理、肿瘤治疗领域的“黑科技”。
复旦医院是整个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肿瘤学科“大牛”。年,医院的年门诊量约为万人次;到了年年末,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了万人次,门诊日峰值更是达到了人次。为了缓解就诊压力,复旦医院去年上线人工智能精准预约挂号系统。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在展示现场看到,患者在挂专家号前,需将自己的检查报告上传,经系统识别后,符合就诊条件的人就能挂到相应的专家号。
“以头颈外科为例,此前门诊手术率在11%左右,也就是说,个患者来看门诊,只有11个人需要手术。对外科医生,特别是专家来说,不少门诊号的资源是被浪费的。”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董枫介绍,智能系统上线后,外科的门诊患者手术率从11%提高到了66%,患者就诊更“精准”。
从年3月试点精准预约到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有11个外科科室、83位医生,每周共计个专家号接入精准预约功能。仅年上半年,该项智能服务就为超过11万患者提供服务,为超过1.6万名患者提供专家号源,解决了这些疑难患者的燃眉之急。
此外,新系统还能每天、每周、每月反映各科室的就诊情况。医院掌握这些数据后,可以第一时间调整各个科室的坐诊医生资源,“哪个专科患者特别多,可以实时调派医生过去。”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今就连读片、拍片、切片化验这些活儿的背后,都有人工智能的影子。
乳腺癌钼靶精准病灶测量。王烨捷/摄
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使用的一款由杏脉科技公司开发的乳腺癌分子病理人工智能显微镜一体机就是这样一种“黑科技”。化验医师只须将切片准备好,放入这台及其中,机器就能自动对焦、扫描数字病理图像,图像出来后,机器配套的软件可以自动进行阴阳性判别和分子类型的识别。
过去,医生要花30分钟完成的染色组织病理切片等工作,智能一体机只须1分钟就能完成。
医院远程查房
上海交大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展台前现场演示起了“智慧援藏”项目。医院的专家张建通过移动机器人,现场连线西藏医院的儿科病房,开展远程智能查房。
通过智能设备的“千里眼”“顺风耳”,不仅将千里之外西藏患儿的病情实时传回,同时,当地通过智能听诊器采集到的心音和呼吸音也将一并传回上海,在远程机器人屏幕上显示声波图像并智能判断心音和呼吸音是否正常。
而另一台机器人则实时连线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远程中心,通过三地互通,不仅赋能偏远地区基层医生及时提高诊疗水平,还可开展诸如国家级儿童先心病筛查的智能分级诊疗。
此外,儿科也开始了分级诊疗。展览会现场,一名观众现场模拟儿科患者求医场景,进行人机语音互动,这款由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开发的应用“智慧脑”——PISC儿科医联体智能辅助分级诊疗系统可以改变患者就医习惯,让患者养成诊前病史问诊的习惯,在过去日均使用超人次的基础上,这款分级诊疗系统可以以10倍于现有人工速度以及87.4%的准确率做出初步判断,明确给出诊前检查建议,智能推荐整个医联体内最便医院医院的专家。在患者抵达专家诊室时,其电子病历已经生成并传到了医生的电脑里。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赵列宾介绍,基于人工智能儿科分级诊疗场景建设是上海市十大人工智能建设场景的第二批项目,覆盖了由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的东部儿联体7家单位。
AI分级诊疗系统会给患者端和社区医生手机上安装不同版本,系统可以智能识别多种儿科常见病症,通过语音录入,就能准确提炼出疾病症状的关键词,判断出可能需要就诊的专科。不仅如此,系统还能基于提问者所在的地域定位,优先推荐附近具有儿科诊治能力的社区服务中心,同时也会推荐专业相关的专科医生,实现在线预约。深度问诊后,该系统会进一步判断出与病症有关的可能需要的临床循证检查,推荐患者在完成检查以后再就医。
这种做法可以大医院现场排队等待的时间,“今后还会增加转诊和急诊院外的辅助功能,是我们今年开发的主要任务。”赵列宾说。(健康中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