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南海出版公司年6月第二版,书封内页这样介绍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年《百年孤独》问世。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年出版《霍乱时期的爱情》。也就是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58岁时的作品。与《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截然不同,《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写实作品,或者可以认为是小说中的抒情诗。请看这样的句子:多年以后,当他试图回忆那个被诗歌的魔力理想化了的姑娘原本的模样时,却发现自己无法将她从昔日那些支离破碎的*昏中分离出来。即便是在急切等待着她的第一封回信的那些日子里,在他悄悄地望着她却不让她发现的那些日子里,他看到的也只是午后两点的阳光下和纷纷扬扬的杏花中她隐约的轮廓,无论季节如何变化,那情景始终都停留在四月。而他之所以愿意站上唱诗楼的首席位置,用小提琴与洛达里奥合奏,唯一的目的就是看她的长裙如何在赞美诗的歌声中轻轻飘动。语言很棒,半个世纪的故事娓娓道来,非常从容。看来真是一本爱情小说?也许并不适合年已半百的读者。可是,58岁的作者真会“聊发少年狂”吗?不妨一读。小说穿插描写了十九世纪末南美一个海滨城市的发展变迁、民风民俗与社会风情等,这是作为长篇小说一般而言必备的内容。最主要的内容当然还是医生胡维纳尔·乌尔比诺与妻子费尔明娜·达萨,以及另一位绅士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之间的故事。重点是,阿里萨与达萨是初恋对象,直到医生80岁去世,阿里萨仍然在等待达萨。小说在开头设置了悬念,然后以倒叙的方式展开。作者细腻的文笔不仅让人沉浸于故事,也引人思考,这跨越半个世纪的三角爱情故事究竟有何意义,总不会是“借一个爱情故事反映哥伦比亚的历史与现实”吧?小说确实有这些,但恐怕不会是作者主要想说的东西。我想,也许作者不是在歌颂爱情,而是在感叹爱情。爱情在年轻人眼里或许是伟大或神圣的,但在过来人眼中,爱情是卑微的,从不敢大张旗鼓的,受种种形势与背景环境的压制。能够拿来示人的永远是门第、地位、财富和权势,是联姻,而非爱情。爱情永远不会占据第一位,爱情永远不会纯粹,所以小说的标题叫“霍乱时期的爱情”,意思可能是,非正常的爱情。小说的结尾我觉得一般,没有预想中的惊心动魄,看来是与作者全书的意思一脉相承的:无奈。无奈中没有办法的办法,只能是“逃得一会儿算一会儿”。年7月7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