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会跟风吗共享护士悄然兴起进家门要先 [复制链接]

1#
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nb.ifeng.com/a/20171215/6230550_0.shtml

人在家中坐,护士上门来。用手机APP下个订单,就可以预约专业护士到家里提供打针、换药、拆线等护理服务——随着共享经济的风靡,“共享护士”开始在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地悄然兴起。

不过,在“共享护士”日渐普及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虽然便利患者、盘活了医疗资源,但上门护理的规范性与安全性尚存疑虑。“共享护士”要想走进千家万户,恐怕还得跨过不低的门槛。国家卫健委日前也作出回应称,将总结各地“共享护士”的做法经验,引导规范发展。

流程简单价格不菲

北京市民赵先生,最近通过一款护士上门手机APP,为父亲预约了上门换胃管服务。

“天气这么热,上门护理为老人省去了路途奔波。医院挂号、排队,大概要花1个多小时的时间。”赵先生说,上门换胃管,整套服务下来不到元,感觉物有所值。

所谓的“共享护士”,就是通过“互联网+”的形式集聚执业护士资源,为患者提供上门医护服务。记者搜索发现,以“共享护士”为主要功能的互联网医疗平台目前已有十多个。这些平台主要提供打针、输液、采血、换药、导尿、吸痰、造口护理、拆线、雾化治疗等十余项上门服务,以及保胎针、产后护理等母婴护理服务。

预约护士的流程也并不复杂,除了基本的注册登陆、身份认证之外,用户还需要提供正规医疗机构开具的处方、药品和病例证明等。下单后,平台会对预约用户进行审核并分发给护士,不符合接单要求以及风险较高的订单,平台会选择拒接。

在价格方面,护士上医院门诊高出不少。例如,赵先生为父亲选择的胃管置管,按照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的价格为20元/次。而皮下和肌肉注射,医院价格为3.5元/次,护士上门APP中的价格在元—元之间。

有业内人士分析,“共享护士”提供的并非是基本的医护服务,而是“附加”和“升级”服务,医院门诊高属于正常现象,但价格是否合理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优化配置提供便利

在医疗资源紧张、看病难问题依然凸显的当下,“共享护士”正迎来“最好的时光”。有观点认为,“共享护士”借助共享经济模式,将分散的护士资源优化配置,打破传统医疗行业壁垒,为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了便利。尤其是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更有意愿为上门医护“买单”。

数据显示,截至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1亿人。到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占总人口的17.8%。国家卫健委此前的调查则显示,全国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近万,预计到年失能老人将达到万。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巨大,家庭照料负担严重。

从养老方式来看,根据《“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目前中国90%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由于子女以及护工并不具备专业护理知识,上门医护有望成为养老与医疗相结合的有益补充。

年,某医护上门服务平台公布了其护士上门的数据。根据对3.2万名认证执业护士、3万多名用户和10多万份有效订单的分析显示,北京、上海占据了总服务份额的50%,其中北京占38%。由此可见,“共享护士”的需求与接受程度,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

对护士来说,“共享护士”的模式,为自己发挥专业能力、提高收入创造了条件。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截至年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万人,其中在基层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接近80万人;医护比例达到1:1.1,扭转了医护比倒置的局面。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护士资源仍旧短缺,护士收入也偏低,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接受记者采访的大多数护士也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注册“共享护士”。但也有部分护士表示,平日工作已经相当劳累繁忙,难有时间和精力“兼职”。

缺乏标准难避风险

“共享护士”到底靠不靠谱?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患者还是护士其实都有疑虑:出现医疗风险怎么办?护士的人身安全如何保证?

存有争议的地方在于,医疗服务是个极其专业的领域,医护人员的从业行为一直以来都有着严格的法律要求和医疗机构的密切监管。涉及“共享护士”,首先要解决的是平台注册护士的资质。依照我国相关法律,护士必须在正规医疗机构注册才具有合法行医资格,且要在注册的执业地点从事护理工作。那么,在正规医疗机构注册的护士如何跟平台签订合作协议,或是平台已注册的“护士”是否具备法定资质,就成为首当其冲的难题。

另外,在上门服务的过程中,如何确保“共享护士”操作规范、出现紧急情况有效处置,相关问题同样无法回避。对此,有的平台通过限制服务项目,如不提供输液等专业医疗服务,以全过程录像等方式尽量化解风险,但也有平台只是通过一定的审核程序来监督。总的来说,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之有效的规范,不能排除潜在风险。

目前除北京、天津、广东作为护士区域化注册试点地区,可进行护士区域化注册试点工作外,其余绝大多数省份的护士尚无多点执业资质。这意味着,在其他地区,护士上门服务属于脱离注册执业地点,有非法执业嫌疑。相关部门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签约网约平台和实体医疗机构的多点执业还不一样,不过还没有相关*策。

对于医疗事故和纠纷,北京、广东等地关于护士区域注册的规定中明确指出,发生事故或纠纷时,由发生事故或纠纷所在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相关规定处理。但“护士上门”等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平台是否属于医疗卫生机构,目前尚没有认定。而记者梳理发现,各平台对于医疗事故和纠纷的认定及处理也鲜有明确规定。有的平台更是在用户服务条款中明确“对预约服务具体适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疏漏不作任何保证。”

“共享护士”不同与网约车

行业标准缺乏、责任认定缺位,这让“共享医疗”面临着不小的风险。

一些平台所提供上门服务的护士,还是在校学生,有没有取得护理资质要打个问号;诸如上门抽血等不在执业地点进行的服务,更是涉嫌违规;接受上门医护服务的患者一旦出现用药反应,也缺乏相应的抢救设备与医生的指导。这些不容回避的问题,都有待“共享护士”平台更好地去解决。

在网约车出现以后,也存在一些与旧的制度和规范不相兼容的问题,例如网约车是不是“黑车”的质疑。随着监管部门有关管理规定的出台,网约车逐渐成为合法而便捷的出行方式。然而,医护服务事关生命,制定相关规范更应谨慎。要求护士取得《医疗执业许可证》方可执业,更是世界范围内的通例。笔者以为,期待“共享护士”能改变整个医疗体制,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性与合理性。

更关键的问题是,“共享护士”平台虽然标榜能将分散的护士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但现在整个公共医疗事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专业医护人员的总量太少。医院的护士尚且数量不够,平台到哪里去找一大批合格的“共享护士”?

无论如何,护士不像网约车司机,有一定驾驶经验就能上路;在医护领域,只有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有资质人员,才能合法地提供医护服务。“共享护士”显然无力解决护士的供给问题。

各方合力规范发展

要想让“共享护士”在规范中发展,离不开各方的合力。

在*策层面,“共享护士”亟待“靠谱”的管理*策。国家卫健委此前表示,下一步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推进分级诊疗和持续深化医改工作,逐步修订完善护士执业管理相关*策。同时,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结合各地探索开展“共享护士”的做法经验,引导规范发展,以满足公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意见》同时强调了“包容审慎、安全有序”原则。在笔者看来,“包容”是支持探索,但“审慎”“安全有序”是要求对人民群众健康负责。因此,对“共享护士”这种新模式,不妨稳一些、慢一些,以行*许可的方式开展试点,总结可推广标准、形成可复制模式。

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吴育雄认为,相关部门应当结合医护行业的特点和服务要求,研究制定高起点、高水平的行规标准,同时在准入、责任、医疗风险等方面规范引导,保障上门诊疗的安全。

而在平台方面,专家建议,可通过为医患双方购买保险的方式帮助解决医疗事故问题。记者在预约过程中也发现,大多“共享护士”平台为患者免费提供了人身意外保险和第三者责任险等。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平台应出台相关制度,若发现护士执业范围超过允许范围,则给予严厉处罚;同时严格审核订单,排除风险较大的预约。

“共享护士”需求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这对传统的医疗机构,以及处在探索发展中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理应有更大的启示。有人就建议,出于长远考虑,“共享护士”应该走与家庭医生制度结合之路。就市场竞争来看,一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得到有效推广,很自然地会挤占“共享护士”的生存空间;从医疗机构的角度来看,搭建适合家庭签约医生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并不是他们的专长,二者之间是存在契合之处的;至于*府卫生部门,统筹好各方力量,创新体制机制,在对“共享护士”的监管中融入医疗机构的标准和经验,也是应尽职责。(综合南方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报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